我是在Partner One上海總部一間名為「夏威夷」的會議室見到Jerry的,這天風很大,但會議室卻很溫暖,仿佛真的置身於夏威夷的熱帶叢林中。
事實上這裏的每個會議室都由城市進行命名,有曼谷、東京、巴厘島等。Jerry開心地向我們介紹會議室的命名由來:「只有這個會議室的地點沒有去團建了,其他會議室命名的地方我們都去過了,P1每個季度都有團建,每年也會到海外,這也是我們每年最期待的。」
2015年創立伊始至今,Partner One從開始的12個人發展到150余人,Jerry帶領的醫藥團隊也從僅2名成員壯大到40余人。今天我們就來一探究竟。
將自己進入醫藥獵頭行業的契機歸於「機緣巧合」,彼時的Jerry和很多剛踏足社會中的年輕人一樣,並不知道選擇一份工作背後的意義,要在這條路上走多遠,會不會成為一段有價值的人生經歷。對於醫藥獵頭來說,十五年前的市場和信息傳遞並不成熟, Jerry的獵頭生涯正始於此時。
在初出茅廬的Jerry眼中,獵頭自帶「高大上」的濾鏡,每天西裝革履,和候選人談笑風生,指點江山、激揚文字。
然而理想和現實的差距是, 「我當時做了一年的Researcher,擺在眼前的就是從Researcher成長為Associate Consultant需要在一年裏完成24個單子。」 Jerry很清楚地記得, 「那時候還沒有像現在這樣有各種各樣的招聘平臺,當時下載一份簡歷就要30塊,我不舍得,讓自己變成Call Machine是最快的方式」。
也許是預期與現實的對比過於強烈,上班像上戰場的日子持續了大半年, 「很痛苦,我每天覺得這活我幹不了了」。
當時老板的一段話點醒了泥沼中掙紮的Jerry, 「其實作為新手你要很清楚,你只需要做兩件事情。第一,你代表公司打電話出去,要清晰告訴候選人你為什麽找他們。第二,他/她會給你回復,考慮或不考慮進一步聯系。如果是你自己的信息不對稱或不專業舉動導致聊天過程不愉快,這是你的問題,而不是這份工作的問題。」
Jerry意識到,清楚自己的定位,作為新人要在短時間內補足什麽,成為希望達成的樣子應該付出什麽,這是進入行業真正需要預設的。
入行時同期12個人,一年半後,Jerry成為唯一一個留下來的。
爬山中的Jerry
「如果把人的職業發展早期比喻為資產負債表,這個階段就是通過投入進行資產積累的過程。特別對於醫藥行業的獵頭,學習成本更高,特有的行業知識和醫學英文翻譯就需在前期有很大的時間投入。」
除了專業領域知識的學習,Jerry的另一個「財富積累」秘訣就是F2F見面, 「好的顧問應該不斷地去見客戶和候選人,要麽正在見面,要麽就在去見面的路上。」
直到現在,Jerry也保持著每周見客戶和候選人的習慣, 「如果通過見面,每年即使積累十個有效的候選人和客戶資源,做十年呢?你在行業裏還怕什麽?當你對行業足夠了解,需求出現的時候你立刻就能把所有的信息捋順並給予客戶建議,這是我分享的獵頭價值,而不是簡歷的搬運工。」
自進入獵頭行業,2009年Jerry做了第一次變動,慕名加入了某獵頭公司,當時在業內的頭部企業。5個月後,當時的Leader離開獵頭行業回歸藥廠做回職業經理人,臨危受命的Jerry開始嘗試搭建醫藥團隊,這一做就是六年。
六年間,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,企業的招聘價值觀也在慢慢改變。 「以前招個人花十萬塊錢,有些客戶會覺得撥預算心疼,到後來發現選擇好的獵頭夥伴是蠻好用的。其實我們和客戶雙方都在向彼此靠攏,在這個過程當中,也在考驗雙方的契合度。」這也映射了招聘市場成熟度和規模的變化。Jerry說: 「2015年放眼中國本土做醫藥獵頭中高端招聘的,年度服務費超 1000 萬的公司不到 10 家。而今天,如果說你的醫藥團隊業績不到2000萬,都不足以在市場上競爭。」
聯合創立Partner One則完全在Jerry的計劃之外。2015年,Jerry和幾位老同事聚會時,被Cherol和Raymond邀請, 「我們要不要創立一家?」不論是幾位合夥人相同的價值觀、彼此吻合的工作理念,還是加起來超八十年的獵頭經驗都給足了回答這個問題的勇氣。時至今日, 「我很慶幸當年做了一個很明智的決定。」
「前期的時候,我們背靠背戰鬥。」Jerry花了兩年的時間將Partner One的醫藥團隊從2人壯大到10人,成為Partner One的「招牌」團隊之一。
Partner One並沒有選擇在勢如破竹時莽然進擊陌生的領域,而是不斷地在擅長的領域裏修煉內功,Jerry帶領醫藥團隊不斷拓寬行業深度,如今他們涉足的醫藥行業細分領域多達20個。
P1 BJ Office成立現場,Jerry(左一)、創始人Raymond(左二)、合夥人 Frank(右一)合照
「Partner One是『術業有專攻』的模式,如Specialization的細分操作是我們在市場上被大家所熟知的。獵頭顧問沒有原地踏步,只有前進和倒退,所以一定要培養核心競爭力,保證擅長領域交付的同時,再去拓展能夠擴充板塊的新領域。」
「這種模式是基於你對於市場的極其了解。舉個例子,非常棘手的案子是經常存在的,市場上符合要求的候選人可能只有幾十個人。這種情況下,我們必須坐下來,跟客戶把市場細節和潛在候選人狀況聊細,同時清楚獲取客戶的期望和我們的交付是否同頻。什麽都想要的理念我是不認可的,時間、效率、交付的可能性,是我們承接案子的一個很好考慮因素。」
然而與沈穩的專註形成反差的是浮躁的市場,Jerry很可惜的說道, 「獵頭行業被產業化了,行業規模不斷被發酵」。
對行業風口和進軍新行業,Jerry有自己的考量和認知: 「每個獵企都有各自擅長領域,但不可避免哪裏有行業熱潮,哪裏就有一眾追隨者,哪裏有『雨』,哪裏就有眾多『雨後春筍』。目前市場普遍習慣於在快速增長期擴大業務,最直接地拿到經濟收益,而急切地快速擴張同時也會拉低整個市場對獵頭行業的感官。」
「現在吃『快餐』的太多了,什麽行業發展的好就做什麽行業」,Jerry覺得這不是長久之計, 「在熱門行業內,頭部的獵頭公司仍舊會處在平均發展線的上端,一旦熱潮退卻,他們會回到中位線,但處於金字塔底端的新企業和顧問則難以存活。」
「當然我們也會有感興趣的領域,但一定是深思熟慮後去開拓的,而不是單純地試水。」
2021谷露星選中國獵頭榜單現場Jerry代表P1領取「規模化先驅」獎項
對Jerry來說,從獵頭到管理者身份上的轉變不是難事,經歷過從新人到成熟獵頭的成長,Jerry對於正確引領團隊新人心態和認知駕輕就熟。
即使是在團隊的快速增長期間,Jerry也格外註重新人的選擇與培養,在矯正獵頭職業定位認知的同時,也會給出足夠的成長時間與空間幫助新人度過迷茫期。
「很多公司是大浪淘沙,我們選擇精雕細琢,用我們的體系不斷地去琢玉,即使最終他/她沒有變成我們最想要的那個樣子,但他/她也是高於整個市場平均水平的。」
新人培訓小組討論現場
對於新人,Jerry更加註重他/她的自驅力, 「100分和70分的人,只要方向是對的,最終都可以到達終點。比較可惜的是,我看到很多有一些資質非常好的人,他們太過於急躁來看待這個行業」,Jerry認為,對於新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對於獵頭這份工作的認知, 「獵頭不是直接的銷售,你的預設註定了你以什麽方式在這條路上走下去。」
相比對顧問業績的考核,Jerry更註重過程與完單量,他要求顧問們走出去, 「我們出來談生意,最重要的是要出來,你完成20萬和200萬的單子對我來說意義是一樣的。」
Jerry希望通過這個方式讓新人摸索作為獵頭的定位, 「我最終不需要用完成了多少單子來證明你作為獵頭的成功,而是在度過生存門檻後,你是不是能真的在某些階段幫助到你的客戶和候選人,到最後這才是最強的客戶競爭力。」
「我們要把公司和我們的團隊建設成一個可被信任的顧問團隊。」
談及各種招聘平臺的出現,Jerry認為, 「目前很多獵頭公司都太依賴於所謂的一些公共信息,很多公司只是搬運了一下簡歷,我不認為這是獵頭。」
所以Jerry一直都在鼓勵顧問去見候選人, 「有顧問去見候選人的時候,候選人給他買了一杯咖啡,把他送下樓後跟他說: 『我不跟你談』。我知道後告訴他,很好,我們都是這麽過來的。」
在低谷和迷茫時進行鼓勵,Jerry也會在一帆風順的時候告訴顧問如何做能處理得更好, 「最難的是你不知道你不知道什麽,讓顧問知道他/她的不足點在哪裏,這是打開認知的過程。」
「有兩年獵頭經驗以後,你的選擇比努力更重要。」 Jerry並不建議獵頭挑戰自己的不擅長之處, 「市場容量是很大的,Specialization體系,擅長技術的顧問,沒必要非要橫向拓展其他行業。」
在團隊管理上,Jerry也有自身的感悟。 「你要問我最快樂的時候,就是Partner One創立之初我帶領小團隊的時候」,但當團隊成員擴充到幾十個人的時候,每個領導者的挑戰隨之而來, 「團隊越大,責任越大。我必須要保證低谷來時大部分人是能夠生存的,必要的話,我需要做『壞人』來保證整個團隊的正常運轉。」
Jerry是個很有數據管理敏銳度的管理者, 「Database是任何一家獵頭公司的運營基礎,系統最有價值的就是它能進行數據處理。」
數據是個很好的抓手: 「業績不好的員工,第一反應我會去檢查過去3個月他/她做了多少案子,簡歷推薦量、推面率是不是正常?對於Leader而言,也可以利用這些數據報告對團隊業務查漏補缺。在客戶層面,我們會看到一家客戶的貢獻率、項目完成度,以及推薦面試 offer 量等,客戶衡量我們時,也會看給我們開放了多少崗位,完成了多少?平均每個崗位的簡歷推薦書,招聘周期是多久?用這些數據去和客戶進行復盤對提高客戶粘性很有幫助。」
P1 2022 HPIT,Jerry(上排右二)帶領HLS團隊獲獎
講到自己的團隊,Jerry非常自豪,出現意見分歧是非常正常的,但是一旦內部達成共識,所有人都會統一向著共同的目標前行, 「We really work as team」 。
Jerry用火車做了比喻, 「2015年9月,這輛火車發動了,它什麽時候會停下來?我不知道。但每一站都有人上車,你也很難知道每一站或他們什麽時候會下車。在這個過程中公司想得到什麽?leader想得到什麽?員工想得到什麽?」
大家都是在業務良性推進的過程中,尋找一個彼此節奏匹配和相互適應的方法。 「在管理過程當中,把控好Leader的期待、成員的願景、公司對於業績的期望,三者的節奏感,是引領整個團隊和睦前行的要點。」
「很多人都奔著美好的願望而來,往往可惜的是還沒有享受到那份美好就離開了。我還是希望幫助大家在這個行業中各自獲得想要的東西,物質收益也好,經驗技能也好,甚至是度過職業成長中比較尷尬的幾年也罷,我們都願意盡其所能地幫到身邊的夥伴。」